看了台大的机器学习基石的课。讲了很多周的VC维的知识,对VC维的认识还是有点模糊,在这里梳理一下。
VC维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定量化概念,它可用来刻画分类系统的性能。在机器学习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说法:一般而言, VC维越大, 学习能力就越强,学习也越复杂;可以通过VC维计算学习风险的上界。
VC维的物理意义:如果我们将假设集合的数量|H|比作假设集合的自由度,那么VC维就是假设集合在做二元分类的有效的自由度,即这个假设空间能够产生多少Dichotomies的能力(VC维说的是,到什么时候,假设集合还能shatter,还能产生最多的Dichotomies)。
VC维越大,Ein(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错误率)越小,Ω(N,Η,δ)(模型复杂度)越大
VC维越小,Ω(N,Η,δ)越小,Ein越大
这里一个很直接的信息就是模型复杂度随着VC维的变大不断变大,呈正相关趋势。
因为VC维变大时,数据中可以shatter的点就变多了,那么假设空间的容量就变大了,如果是一个合理的学习算法的话,就有机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假设,使得Ein更小。
而Eout呢?在一开始的时候,Eout随着Ein的下降也下降,但是到某个点,因为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变大了,Eout开始上升,所以最好的Eout是在中间的某个位置。
这里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,VC维越大或者假设空间能力越强大,虽然可以使得训练误差很小,但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,因为要为模型复杂度付出代价。
现在,我们用VC维这个工具来描述。
- 如果VC维很小,那么发生预测偏差很大的坏事情的可能性也就很小,那这有利于Ein(g)接近Eout(g);但是,这是我们的假设空间(H)的表达能力受到了限制,这样Ein(g)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到很小。
- 如果VC维很大,那么假设空间的表达能力很强,我们很有可能选到一个Ein(g)很小的假设,但是Ein(g)和Eout(g)之差很大的坏事情 发生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,这样Ein(g)和Eout(g)根本不接近,我们就无法确定选择的假设在测试数据的时候表现的很好。
所以并不是VC维越大越好,一般我们考虑的都是在中间位置取值。
根据理论而言,样本复杂度大约是VC维的10000倍,而实际应用中,只需要VC维的10倍的量就够了。
对一个指示函数集,如果存在h个样本能够被函数集中的函数按所有可能的2^h种形式分开,则称函数集能够把h个样本打散,函数集的VC维就是它能打散的最大样本数目h,若对任意数目的样本都有函数能将它们打散.则函数集的VC维是无穷大。有界实函数的VC维可以通过用一定的阈值将它转化成指示函数来定义。VC维反映了函数集的学习能力,VC维越大则学习机器越复杂,所以VC维又是学习机器复杂程度的一种衡量。
这时,VC维变成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选择,我们可以用VC维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更好的模型和假设空间。
我们可以根据VC Bound公式,设发生坏事情的概率是δ,将其恒等变换可以得到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的差别ε。所以反过来讲,好事情(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的差别小于ε)发生时,Eout(g)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。这里根号内的式子定义为Ω(N,Η,δ),称作模型复杂度,这个参数描述的意义是,我们的假设空间H有多么的强,使得我们的算法在泛化能力上需要付出多少代价。通俗的来讲,假设空间的容量越大,VC维越大,那么模型就越难学习。
这里举个例子,来说明VC维
对于三个样本点的情况,下面的S1所有的标记方式是可以使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的,因此其VC维至少为3
虽然存在下面这种情况的S2,其中一种标记方式无法用线性分类器分类
但这种情况并不影响,这是因为,上一种的S1中,我们的H={二维线性分类器}可以实现其所有可能标签情况的分类,这和S2不能用H分散无关。(所以说只要有一种情况能用H分散即可)
而对于4个样本点的情况,我们的H不能实现其所有可能标签情况的分类(这是经过证明的,过程不详)如下图中某个S和其中一种标签分配情况:
可见,H={二维线性分类器}的VC维是3。另外N维实数空间中线性分类器和线性实函数的VC维是n+1。对一些特殊的函数我们也明确知道其VC维,但并不是所有的。对于任意函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指导性方法来计算其VC维。
如果某函数的VC维无穷大,也就意味着,任意多个点无论怎样标注都能将其打散。例如sin(ax)。它可以将任意多样本的任意标注情况精确分开,即在训练集上达到100%的分类正确率。
参考资料:
1.http://www.cnblogs.com/wuyuegb2312/archive/2012/12/03/2799893.html
2.http://www.flickering.cn/machine_learning/2015/04/vc%E7%BB%B4%E7%9A%84%E6%9D%A5%E9%BE%99%E5%8E%BB%E8%84%89/
3.http://www.cnblogs.com/qqhfeng/archive/2012/05/16/2504035.html
4.http://www.open-open.com/lib/view/open1420689433578.html